界首,位于高邮市北部,北宋时为永兴庄,南宋时因此地是高邮与宝应交界之首,始更今名。界首镇西濒高邮湖,大运河纵贯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饶,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一直是高邮北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高邮三大镇之一,是大运河畔一颗耀眼的明珠。目前,界首镇域面积86.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1万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先进文化乡镇,江苏省体育先进镇,高邮市重点中心镇,高邮市先进文化乡镇,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的界首镇愈加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邮驿兴衰六百年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高邮是全国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城区内有中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邮驿建筑群——盂城驿,高邮也因此驰名中外。而谈到高邮城区的盂城驿,则不得不提到位于界首镇的界首驿。界首驿位于界首镇京杭大运河东堤畔,在盂城驿和宝应安平驿之间,属于水陆两用驿站。
界首驿最早设置于元朝至元十四年(),当时的驿址在高邮湖边上。明洪武六年(),高邮知州李某在原驿址基础上新建了界首驿,并新设界首递运所。新建的界首驿有正厅5间,后厅5间,穿堂3间,库房3间,鼓楼2间,廊房14间,马房20间;另有驿丞宅邸1所,房12间。人员编制上,驿站设驿丞一人,攒典一人。明初新设的界首递运所,有递运所大使一人,攒典一人。界首递运所首任大使张山建正厅3间,左右房共12间,作为递运所办公之地;另外又建递运大使宅一所,房屋10间。至宋元时期,高邮州(军、路、府)一直下辖兴化、宝应两县,这时界首驿的地位较高。明代至清初时期,中央王朝在一省之内只有少数或个别州县的驿站设有驿丞,也可见当时的界首驿的地位之重要。整个明代,高邮的盂城驿和界首驿均设有驿丞,后盂城驿在清初时被取消驿丞一职,而界首驿丞也于康熙、雍正时期由时堡巡检司巡检兼任。从清代乾隆时期起,兴化、宝应两县改由扬州府管辖。高邮州行政性质变为散州,高邮作为军事行政重地的地位有所下降,随此发生变化的是界首驿的地位也逐渐降低。清初,界首递运所及大使均被取消。从乾隆年间起,界首驿丞宅邸又被改为巡检司署衙。但因为高邮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要道上,整个高邮的邮驿体系并未被取消,界首驿站仍正常运转,驿站业务则归高邮州府直接管辖。
界首驿与盂城驿是高邮运河沿线沟通南北的两大驿站,业务量非常大,两驿因此也拥有大量的马匹、马夫、旱夫、水夫。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界首、盂城两驿共有马匹匹,马夫54人,长养旱夫42人,扣留旱夫28人,长养水夫54人,扣留水夫81人。到了光绪初年,随着邮政制度改革,高邮的邮驿地位不断下降,但仍保有马匹匹,驿工6人,兽医、麸头5人,马夫61人,旱夫45人,水夫80人。直至此时,界首、盂城两驿站下属的邮铺体系,仍还是很健全的。以高邮城总铺位起点,向南每隔十里,有八里铺、王琴铺、露筋铺、直至江都界;向北每隔十里,有柴庄铺、塘头铺、张家沟铺、井亭铺、唐湾铺、又经十里达至宝应界;向东每隔十里,有盖楼铺、第一沟铺、第二沟铺、王良铺、第三沟铺、官沟铺,又经十里达至兴化界。全高邮共15个邮铺,设兵丁64人。从光绪初年开始,界首驿也随着大环境的改变,逐步走向衰弱。光绪七年高邮运河东堤架起了发电报用的电杆,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高邮、界首先后设三等邮局,两驿的邮驿只剩给里下河各州县传递公文的任务。辛亥革命后,传统邮驿制度彻底废除,公文改归邮递。至此,界首驿和相关递铺、驿员被全部取消。
从洪武年间设站至民国初年取消,界首驿共存在了六百多年。在那个水陆漕运被重视的年代,界首驿为沟通南北交通、传递邮件公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整个界首镇的工商业兴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界首驿是整个京杭大运河邮驿漕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中国邮驿史提供了鲜活的实物见证。界首驿所体现出的邮驿文化也为界首镇的文化史增添了一份厚重感,这份文化的馈赠一直延续至今。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界首段运河以及界首驿等文化遗存成为了大运河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借着这股文化的春风,界首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诗人词客咏界首
界首镇因地处里下河平原,与高邮湖朝夕相守相望,风光秀丽旖旎,民风淳厚朴实,作为南北要衢,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在路经这里时留下了不少的诗词歌赋。
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一生至少有十次经过界首。萨都剌(5—),字天赐,号直斋。元皇庆二年(),元朝恢复了已废40多年的科举制。萨都剌于泰定四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宦海生涯。至正二年(),萨都剌自大都到福建任职,途经高邮,并写下了《秦邮驿》《过光孝寺》《高邮阻风》《阻风南露筋过罗汉寺登楼看山茶》等诗。而《秦邮驿》一诗又名《再过界首驿》,诗中写道:“二月好风吹渡淮,满湖春水绿如苔。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近水人家杨柳暗,禁烟时节杏花开。一官迢递三山远,海上星槎几日回。”由诗句可看出似乎界首驿的官差和附近的老百姓有认识他的,并且在这之前,萨都剌也在界首驿题过诗,可见萨都剌来界首驿次数之多,对界首风物民情了解之深。至正三年(),萨都剌在赴任杭州途中经过高邮时写下了《题界首驿二首》,其一是:“清气扑人湖面水,幽声到耳树头风。麦黄蚕老樱桃熟,正是淮南四月中。”其二是:“平湖过雨天开镜,日落放船人打渔。野老柳荫沽黍酒,行人马上得家书。”为六百多年前的界首描绘了一幅幅民生风俗图景。
萨都剌生长于燕地,又是胡人后裔,生性自是豪迈旷达,其诗正如其人,充满了北方的粗犷豪放,潇洒恣肆,他写诗从不拘束于声律的严苛和字句的雕琢,自成一种洒脱峻峭的风格。但是,当他一入淮南大地,江南的流丽之风便扑面而来,这从他写界首驿的数首诗歌便能看出其风格的兜转变化。在界首驿写下的数首诗歌,体现出了诗人因受江南风物人情的熏陶,诗歌风格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由豪放恣肆一转而为清新流丽。无论写景,写物,还是写情,都体现出了萨都剌诗歌艺术运用的醇熟。可以说萨都剌是与界首镇最有缘分的一位古代诗人,他为界首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们留下了水乡最真切的自然历史画卷。
在中国词史上还有一首关于界首的词,那就是《酹江月·界首遇雪诸友留饮》,作者张綖,字世文,明朝高邮人,正德年间举人。此词曰:
满天风雪,向人作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早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一樽谈旧,骊驹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献策彤庭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玉洞花光,金城柳眼,何用生凄怆?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词本就是写心诉情的媒介,比诗更能表达平易丰富的感情,界首驿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驿站之一,此词也为界首平添了几许征旅途中游子们的况味之感,为界首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基因。此外还有明朝诗人范之默所写的《界首湖邸宿诗》一诗:“寥寥不成寐,悠悠似独醒。客窗横半月,戍鼓发三更。寒逼灯光焰,风生浪有声。冰雪清晓重,应未怯孤征。”以及清朝人彭桂的《过界首镇》一诗:“避人江郭与江村,近水人家掩荜门。数拥驿楼乡渐远,灯催戍鼓暮犹喧。初浮露气侵衣冷,乍入河流见月昏。最是鸡声惊客梦,时平何事扰刘琨?”范、彭二诗均是羁旅之诗,抒发的自然也是征途所中产生的愁绪,界首驿为旅人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栖身休整之所,旅人的诗词也为界首这样一个作为一个南北汇通的集镇和驿站,增添一份孤独,凄怆而又温馨的历史格调。
当然关于界首的诗词作品还有很多,例如清代查慎行的《高宝漕渠夏秋凡两决,半月前堤工始就,舟行过此,有感而作》,清代陈兆兰的《界首镇》,张问陶的《过界首》等诗,都前后相继地为界首的血肉躯体里注入了丰富的文学意涵与诗情。
这份诗情绵延至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界首镇采取培训学习、采风创作、诗词吟唱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造学诗、诵诗、写诗的浓厚氛围,于年喜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为古镇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文化教育辉煌灿烂
界首镇作为长江里下河地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镇,这里的百姓历来崇文重教,一直秉承着发展教育以振兴乡邦的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界首镇虽然地狭人少,但文化氛围浓厚,出现了正经学堂、高邮县立第三小学、界首乡村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华中雪峰大学等多个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大中小学校。
界首乡师“校誉冠全苏”
自从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我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探求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的真理,他们先后提出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为此,不少仁人志士还深入民间、深入农村基层,从事艰苦的社会实践。民国时期,主张教育救国的,北方梁漱溟等提倡村村办学校,南方陶行知等倡导创办乡村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办学的主导思想便是爱国主义,做法则是学校教育、社会工作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并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提供人力与智力基础。
自“五四”运动以来,除平民教育理念在推行实施外,乡村师范办学理念也在积极推广实践中。-年,江苏省教育厅为5所省立师范学校添设农村分校,分别是: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分校于年设在吴江;二师分校于年设在黄渡;三师分校于年设在洛社;四师分校于年设在栖霞;五师分校于年设在高邮界首。其中,五师是在原创办于梅花书院的两淮师范学堂基础上所建。五所乡村师范学校的农村分校的建立,开全国乡村师范教育风气之先。
在谈到界首乡村师范的创办与发展史时,不能不提到著名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先生。黄质夫,名同义,号质夫,清光绪二十二年()出生于江苏仪征十二圩。祖籍湖南邵阳,祖父早年从军,在曾国藩军中当一名湘军士兵,退伍后在仪征定居,以种田为业。父亲除种地外,还做小贩,当瓦木工,后又在十二圩开了个茶水间,挣取微利以养家糊口。黄质夫六岁那年,家里虽衣食不周,还是设法让他进私塾念书,三年后又进了十二圩扬子淮盐总栈创办的小学堂,高小毕业后投考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我国最早一批的师范本科生。毕业后留校,担任附属小学高级教员。后又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校名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农艺系学习。年,于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他被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聘请担任界首分校(后校名改为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
界首乡师草创时期的条件异常艰苦,他亲自筹划建造校舍,置办设备,聘请教师,招收学生。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可以遵循,他又亲自制订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出刊于年的民国原版《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行政概况》一书详细记载了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的乡师培养目标是: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勤朴的习惯、热心服务的精神,毕业后既能当乡村教师,又能兼任农场场长,能有益于乡村建设。力倡“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乡村学校化,学校乡村化”的主张。黄质夫先生在积极投身乡师教育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的农科专业知识积极进行农业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行合一”,学会从事农作物的种植。为此,乡师办起了实验农场,其中有旱田、水田、鱼池、苗圃、桑园、蚕室等实验基地,学生在其间边学习边劳作。同时,乡师还兴办了民众茶社、民众学校、医院、壁报栏等,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乡里,改造乡村。当时,黄炎培、江问渔、袁观澜等著名教育家曾专程到界首乡师进行考察,都给与了较高的评价,并一致认为江苏全省的黄渡、吴江、洛社、栖霞、界首五个农村分校,从办学成效来看,省立五师的界首分校是最好的。黄质夫先生在离开界首乡师以后也常常以此为傲,曾在所撰文章中多次提起过界首乡师,称界首乡师“校誉冠全苏”。他于二十世纪30年代出版的《乡村师范概要》一书中,也曾多次提到界首乡师,介绍了界首乡师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成就。
界首乡师的办学成就,从他所聘请的优秀教员和培养的优质毕业生就可以看出来,乡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可以说,界首乡师的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方面。黄质夫先生聘请的教员,如国文老师李慰祖、余衡川、刘野君、徐益棠,数学教员如李西涛,国画教员如邹贡三,音乐教员厉燕谋,他们不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而且教学态度都非常认真。同时,界首乡师培养的学生也是人才济济,其中部分学生毕业后还参加了革命工作,为建国后的国家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如江苏省农业机械所所长蔡公正,镇江农机学院院长倪大成,扬州专区法院院长宋公尚,河北大学校长戴树仁等。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江苏,并与东南军阀孙传芳部队隔江对峙,反复进行拉锯战,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年国民革命军在运河沿线与孙传芳的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界首乡师遭到了很大损失,办学经费来源也因此断绝。为此,黄质夫先生组织师生尽力保护学校,并提出“先生不拿钱,学生带饭来吃”的主张,努力维持学校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在这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黄质夫先生仍心系民众,履行着乡师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年夏,黄质夫先生离开了界首乡师,但是他的乡村教育理念却深植到了界首乡师的师生心中。之后,界首乡师秉承黄质夫的农村教育精神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年孙传芳部队溃退到山东后,界首乡师终于复课,并改为扬州中学界首乡村师范科。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乡师独立案,从而使乡师不再附属中学,有了独立地位,为乡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界首分校更名为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由吴学培担任校长。同年,全校有一轨四班,学生共多人,教职员工13人。年,四个班的学生共人,有教职员工22人。年直至年这段时期,因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界首乡师的发展也进入了动荡时期,频繁迁校。在此期间,界首乡师先后于淮安崔堡、兴化、高邮临泽、宝应曹甸等地进行临时办学和招生。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解放高邮。此时,苏中二分区在临泽镇重建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开设两个班,由朱白吾任校长。后来,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高邮,并于年冬,在界首恢复乡村师范学校,先后任命了李鉴清、陆建秋为校长。学校于年春、秋两季分别招生,共设简师4班,高师2班,共有学生人。年1月,界首乡师学校迁高邮城隍庙上课,另将高师两个班设在扬州三祝庵,并招收插班生和高师新生1个班,计7班人。同年11月,学校迁往扬州、镇江,年春又迁至松江县泗泾镇赵家角复课。同年4月,学校为在校全体学生颁发了毕业证书。5月中下旬,多名进步师生投奔扬州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工作。至此,界首乡师前后办学16年,有10届毕业生,共计多人。
黄质夫先生在主持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界首分校工作期间,还办了三所附属小学。一所在界首镇后斗园(今界首小学北面),称界首乡师实验小学,校长是阴景曙先生,以精通复式教学闻名教坛;一所在界首镇东约3公里的紫英山,称界首乡师实小分部,分部筹办人彭裕扬和肖启均是界师毕业生;一所在宝应芦村,称界首乡师芦村实验小学,校长孔效宗(庆官)是界师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后来成为江苏省小学教育界的名师。学生张家宝曾任国民党海军舰长,建国后在海军部队工作;戚殿萱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建国后仍在交通部门任职。
界首乡师前后16年的乡村教育实践,为中国乡村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典型而又成功的范例,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乡村师范教育理论。
雪枫大学在界首
在界首镇的教育发展史上,还有一所值得界首人引以为傲的红色大学,那就是华中雪枫大学。这所革命大学在界首的开办,让界首人也经历了一次红红火火的革命洗礼。雪枫大学是以彭雪枫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大学。彭雪枫是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人,年9月他在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时,发动了河南夏邑八里庄的战役,在此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彭雪枫师长不仅会打胜仗,他还积极从事部队的精神文化工作,在行军打仗之余仍十分重视军人的教育,并先后创办了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江淮大学、教育行政学院、抗日联中、淮北中学和各种训练班。为纪念彭雪枫将军,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接受命令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年《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内政局表面渐趋和平,实际上国民党只是为了争取发动内战的时间。因此,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军为争取国家的和平民主,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准备应对可能爆发的内战。与此同时,为争取解决国共争端,以武促和,中共中央命令苏南部队撤至苏北。年4月新四军军部决定,将苏中公学与四师雪枫大学、江南随营学校合并组建华中雪枫大学,校址设在宝应县氾水镇。7月13日苏中战役打响后,学校驻地受到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学校派出两个大队在氾水镇和界首镇之间构筑防御工事,其中一个大队就驻扎在界首镇城隍庙和镇北二里许的海台寺,后因房屋不够用,学校师生多分散住在附近群众家里。就是在这样一个军事态势紧张,生存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学校师生仍坚守教育阵线,积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华中雪枫大学是一所军事化的高等学校,学校设有军事、政治、经济、新闻、艺术等科系。学员多为从战场上被俘和投诚的国民党军官,少部分是从各地抽调来的党政军干部,也有向往解放区而渡江北上的上海、浙江和苏南的青年知识分子。年春夏之交,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时,兼任华中雪枫大学校长,当时学校的领导有张藩、张崇文、吴咏湘、樊道余、许彧青和余伯由等十余人。粟裕在兼任校长时,曾三次莅临雪枫大学,其中年6月上旬那次南下苏中巡视时,途经界首镇,并作了短暂停留。
雪枫大学在驻跸界首镇以后,曾积极开展群众运动,参与地方上的相关工作。学校文艺宣传队曾公演过大型话剧《晴天》等文艺节目;随校图书馆也曾对群众开放;由学校35医院除搞部队救护工作,还积极地为当地群众服务;学校还派代表参加了在城隍庙召开的界首镇儿童团成立大会,儿童团的团长王守一和副团长谭斌正是受雪枫大学的一位女生的革命教育,才彻底觉悟投身群众工作的。
苏中战役第6次战斗打响后,8月18日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张元寿传达了司令员粟裕的指示,命令学校除留一个大队在高邮宝应运河线上坚守防御外,余部分批撤离界首,逐步北移。学校于年10月全部转移至山东莒县,后根据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华中雪枫大学与其他学校组成了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停驻界首镇办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为界首镇教育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界首人参与红色革命提供了最激动人心的热土,教育了当地的广大人民群众。
年4月,在上级相关部门和高邮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界首镇正式启动了华中雪枫大学旧址的修缮工作。修缮后的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占地面积约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由彭雪枫将军半身铜像、展览室、警卫室、办公室、校长室、张崇文将军寝室、邱一涵主任寝室和当年作为掩护用的临街门面房等部分组成。雪枫大学旧址作为一座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年12月30日,被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25日,高邮市举行了华中雪枫大学建校69周年暨旧址展馆开馆仪式。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已成为高邮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并被纳入江苏省红色旅游线路。
儒雅风流——南社中的界首人
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年成立于苏州,社团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在创建之初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民族民主革命,高扬民族气节,反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辛亥革命前有社员余人,辛亥革命后剧增至余人,年南社解体,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江苏作为南社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地区,南社组织及其成员活动遍布于苏南苏北的许多县市。界首镇有多位名士先后加入南社,成为界首文风昌盛的明证。
年2月13日,南社在上海愚园举行第四次雅集。同月,社团出版了《南社社友通讯录》,共录社员人。这时,南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社、辽社、广南社、淮南社等相继成立。其中,淮南社成立于南京,由诗人周实发起,最初拟名为江淮嘤鸣社,后来依照高旭和蔡守的建议定名为淮南社。年6月,周实邀请界首人曹凤笙到南京,遍游明故宫、明孝陵、鸡鸣寺、雨花台、扫叶楼等景点后,特请曹凤笙能担任淮南社书记。后来,曹凤笙因种种原因未答应担任社团书记,但是同意“姑任高邮一带之介绍,自是余与先生书简无虚日”(曹凤笙《周实丹先生遗集序》),当了南社分支淮南社在高邮一带的入社介绍人。因淮南社的宗旨是“因文学而导其保种爱类之心”(姚光《淮南社序》),曹凤笙于是相继介绍了自己的胞弟曹凤箫、堂兄曹凤仪、堂侄曹祖彬、堂弟曹斌、外甥谢鸣九等入社。
曹凤笙,字伯镛,高邮界首人,生于光绪十二年()。幼年曾从其堂兄曹凤仪读书,考取高邮县附贡生。辛亥革命后,新文化兴起,毕业于界首正经学堂。曹凤笙早年加入同盟会,从事推翻满清帝制、打倒军阀的革命活动。参加南社后,他参与的群众活动更加频繁。《周实丹先生遗集序》中有记载,周实在光复淮安牺牲后,“柳亚子、姚石子、刘去非、张允生亦纷函商,致余家圭窦蓬门,乃为诸热血士会议复仇之地”。他很热爱文学创作,经常参加南社搞的诗文唱和活动,他的诗文曾发表在《南社丛刻》。在南社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曹凤笙亦给与了很大帮助,出了不少力。6年5月,柳亚子五十岁生辰,为了筹建新南社社馆,曾写信给曹凤笙,柳的信中写有“仆顽钝不死,行年五十”“高堂贵客,千金不厌其多;草野穷交,半忽不嫌其少”等话语,曹凤笙看了信后,立即汇去百元,并回信道:“区区之数,好者草野穷交,先生当不嫌其少也”。
曹凤笙先生在积极从事革命和文学活动的同时,还热心于乡邦的教育事业。年任高邮第四学区教育会会长。年至年曾任高邮县立第三小学校长。年至4年担任界首民众教育馆馆长,兼任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并为界首乡师的筹办作出了很大贡献。当时,江苏省教育厅拟在苏北办一所乡村师范分校,以培养农村教育师资人才。但是,关于校址究竟设在哪里颇多争议,特别是江都和宝应两县争执最激烈。江都方面要求设在邵伯镇,宝应方面要求设在氾水镇,双方争执持续半年之久,甚至要诉诸于法庭。后来,曹凤笙与胞弟曹凤箫出面为此事调解,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将乡师分校校址设在氾水镇与邵伯镇之间的界首镇。并由曹氏兄弟负责拿出40亩荒地作为校址,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宝应、江都两县以及省教育厅的认可。但是,在校址的荒地上,还分布有几十户的居民,要他们迁离居住地并不容易。当时,除了利用政令和县政府拨款解决外,曹氏兄弟亦慷慨献出自家的20亩田地作为迁户的交换,最终彻底解决了界首乡师的设址问题。界首乡师校址的确定,也为界首送来了新式教育理念的春风,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人才,其功在当代,其利在千秋。
曹凤箫,凤笙胞弟,字仲韶,号觉庵,生于光绪十七年(),年6月,因脑溢血病故于台北。凤箫先生自幼读书,宣统三年()毕业于两江法政学堂,历任浙江宁波地方法院、杭州中等法院、江苏高等法院、南京大理院及最高法院推事。抗战爆发后,任最高法院上海分院推事。日军占领上海后,汪伪政权“最高法院院长”张韬曾几次登门威逼他就任伪职,但均遭曹凤箫先生拒绝。日本投降后,复任最高法院推事,兼中央大学和中央法政大学法律系教授。年国府迁台湾后,任“司法行政部次长”。他于法学领域颇有研究,著有《民事诉讼实务》等书。
曹凤仪,字翙廷,界首镇人,后居临泽镇。他是廪贡生,主张教育救国,曾于高邮王营吕佐周家设帐,教育其子弟学业。他作为南社社员亦常常参与雅集。年8月20日,南社在上海徐园举行了一次雅集,到会的有马君武、叶楚伧、朱少屏、戴天球等26人,凤仪名列21。6年5月,柳亚子五十生辰时,曹凤仪亦汇去二百大洋以示祝贺。
曹祖彬,字亦华,号吟村,曹凤仪之子。年毕业于吴淞中国公学法政专门学校,并获颁律师证书,先后在高邮和南京等地从事律师业务。
曹斌,字宪章,界首镇人,生于光绪十三年()。年毕业于扬州府中学,年与曹祖彬同期毕业于吴淞中国公学法政专门学校,并获颁律师证书。因专业出色,曾获时任江苏省省长韩国钧亲书“法熙人和”匾额。年因病去世,当时的南社巨子如柳亚子、沈钧儒、邵力子、戴季陶等都先后从重庆发来唁电,以示哀悼。
谢鸣九,名恩皋,生于光绪二十七年(),是曹凤笙的外甥,因其舅的介绍入得南社,毕业于江苏省立淮阴第六师范学校。谢鸣九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先后担任高邮县立第三小学校长、江苏省第八师范教师、淮阴师范教育学教师兼附属小学教导主任、省立界首乡师教育学教师、界首乡师实验小学校长、扬州第五师范实验小学校长。4年经考试院考试,出任上海市教育督学。建国后亦曾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年病逝于上海。值得一提的是,谢鸣九热心从事教育事业。年他任高邮县立第三小学校长时,多方筹划,为学校修建校舍,添置教学设施,开设了外语、体育和手工教育等课程,在当地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影响。“三小”一时声名大噪,全省知名,对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界首乡师附属小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年,又随其舅父曹凤笙去往省里多方运作,最终将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校址争取到了界首镇,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小镇,曹氏一门,竟有6人是南社社员,这种家学渊源的关系、衣钵传承的现象,在南社上千名社员中也并不多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社会人文现象。
界首茶干悠韵飘香
说到界首美食,不得不提驰名中外的界首茶干。界首茶干作为一道佳肴,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据说清代乾隆时期,界首茶干曾作为贡品每年进贡给宫廷享用。、年两次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均获得了一等奖;建国后,在年江苏省物品展览会上又荣获一等奖。历史的车轮驶入新千年,界首茶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8年1月17日被列入第一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年2月8日入选第一批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年6月20日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界首茶干又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明清时期的界首镇紧依京杭大运河,界首镇作为江淮地区沟通南北的重要市镇,官船、民船来往络绎不绝,加之当时漕运繁盛,吸引了大批的过路客商,也繁荣了界首当地的工商业经济。界首茶干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吸引了远近客商,并因此而美名远播,成为界首人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界首茶干最早由当地人陈锦堂创制,他在镇西运河边上建有一个小楼,称为“西楼”,其经营的豆腐店便设在这里。陈锦堂在长期的经营生产积累中,不断试验,最终创制出了一种色香味俱佳、携带方便的豆腐干,人称界首陈西楼五香茶干。界首陈西楼茶干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上等黄豆,经去皮、磨碎、吊浆、烧开、点卤、灌包上榨、提白去黄干味后,用清油、老油向后定时煎煮,并在工序的不同阶段,先后加入适量的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莳萝、胡椒和白糖等佐料。界首茶干的成品呈扁圆形,比银元略大,表面有被小蒲包压制成的一道道折痕,色泽酱红发亮,茶干肉细嫩微黄,质地紧密,口感非常好。陈西楼五香茶干的吃法很多,可以单独作为冷切盘,可以与各种时蔬清炒,也可以切碎来凉拌干丝,还可以切碎了与时蔬、猪肉拌成饺子馅来包饺子等等,做法不胜枚举。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总书记来扬州时,就曾用陈西楼的精制茶干招待法国总统希拉克。而朱镕基与夫人劳安来高邮的时候,中餐冷盘中也有陈西楼茶干,吃完之后,总理夫妇还破例又要了一盘。
关于陈西楼茶干的闻名还有一段传说,当地相传,界首陈西楼五香茶干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乾隆皇帝曾亲口尝过界首茶干,并钦点为朝廷贡品。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乘坐的龙舟在京杭大运河上经过界首时,闻到了界首茶干的香气,于是便派遣差官登岸买茶干来吃。他用小刀将茶干切成小块,慢慢咀嚼,此时是一种味道;喝了口毛尖茶之后,又吃了一块茶干,此时又是一种味道,乾隆皇帝品后大喜,连连称赞。至此,界首陈西楼五香茶干被钦点为宫廷贡品,界首五香茶干也因此声名远播。考究历史史实,这个传说当然是没有根据的,但这个传说确为界首五香茶干找到了历史归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了界首五香茶干强劲的文化生命力。
文化遗产独特多样
界首镇自古以来西靠津湖(古高邮湖的一部分),春秋时期为吴、楚交界之地,区域间的商贸交流古已有之;隋唐以后,界首镇因地处京杭运河南北交通线上,工商业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自宋代开始建镇,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更趋繁荣;元明以后,运河航线不再直接入高邮湖,而是在湖的东岸建堤,与高邮湖隔开,这一历史性变革为界首镇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镇域文风的昌盛,界首镇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后,仍为当今的界首人留下了很多值得骄傲的文化古迹。除了前文详细介绍的诸如界首驿遗址、界首乡师遗址、雪枫大学遗址、界首陈西楼茶干作坊等重要古迹之外,还有很多沧海遗珠,下面仅择要介绍。
古老街巷
界首的街巷很多,较为繁华的街巷有东西大街、林家街、竹厂街、状元街、城隍庙街、南大街、北大街、太平街、石板街、东岳观巷、里仁巷、土地庙巷等。其中,关于界首石板街还有一段传说,相传石板街建于宋代,是梁山好汉“行者武松”隐居界首后,为了纪念梁山一百单八将,用块长1.1米、宽0.4米的条石铺成。如今,这段石板街长82米,宽4米,西接界河路,东通护国寺。这些老街巷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沿着街巷而建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亦有少部分民国建筑。徜徉其中,能让人顿感时空穿梭,更深切感受到界首文化的深沉与厚重。界首古镇里的街巷错落有致,交相互通,如同人类肌体里的血管,因为有了这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街巷,古镇界首便有了生命,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依然能永葆青春。
护国寺
位于界首镇石桥街(当地人亦称石板街)东侧,清代时是高邮八大名寺之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界首护国寺的门匾“护国寺”三字是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据当地文化学者考证,护国寺始建于北宋初年,原为三间小庙,古时又称关帝庙。护国寺历经数朝,几经兴衰、修葺。明代熹宗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横跋扈,权倾朝野,此庙也一度被改为魏公生祠,后来因魏忠贤受诛,生祠又改为关帝庙。现存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康熙甲午年仲春月重修”字样,可以证明护国寺在康熙年间曾得到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乾隆九年(),乡绅何湘宜因中年丧妻和老年丧子而皈依佛门,拜高邮天王寺智慧和尚为师,法名广成,住持护国寺。广成和尚曾捐田余亩作为庙产,并且实施禅农并重、站关募化,经营了十多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寺庙殿房已成规模。这时候的护国寺,有四进殿,共余间庙房,山门朝西,头进去为天王殿,二进为关圣殿,三进为大雄宝殿,四进为法堂和方丈室,两厢有禅堂、念佛堂、客堂,后苑种有松竹,寺庙殿宇巍峨,气象森严,广成和尚改寺名为护国寺。从此,护国寺先后由多名高僧住持,他们都信奉和践行着“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为名报佛恩”的信条,深谙戒律,苦行募化,弘扬禅宗,为佛教界僧众和民间信士所称道。后历经战乱灾害,护国寺损毁严重。直到年时,寺庙大殿三间、后殿五间、厢房五间才得到了修缮。进入千禧年之后寺庙又得到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并建成了护国寺塔和放生用的莲花金鱼池。界首护国寺从此又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革委会旧址(文革广场)
位于界首镇太平街21号的文革广场,该建筑具有文革期间典型的时代特色。旧址坐北朝南,东西长13.4米,南北宽27.4米,前后有两进,各有五间主屋、两间厢房和一个院落。门面是一个宽13.4米对称建筑,中间为对开大门,大门两边墙体上隐约可见文革标语,两端为砖头砌成的方垛。门上方当中是一个用水泥构筑成的凸体五角星,墙体上面中间可插旗杆。两边为一排砖结构的,由15块从高到低的斜插方形砖体组成,似一面面飘扬的旗帜。旧址大门前有一小广场,民间俗称“造反广场”。据附近居民讲,广场南端、太平街南侧建筑外墙上原来还绘有大幅的文革宣传画。在整个旧址的西侧原来还有一座面积更大的广场,民间俗称“大操场”,广场的东端紧靠镇革委会西界墙处还建有一座高台,文革时期经常在高台上召开批斗大会。整个旧址区域,文革的时代特色鲜明,历史感非常强烈,具有很高的文革史实物资料价值。为此,年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修缮保护。
工商业旧址
因地处交通发达的京杭运河航线上,加之古代漕运对于京杭运河的依赖,界首镇自古以来地方工商业经济发达,民间从商风气浸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老牌工商业店铺。据当地已故老中医曹进先生手画的“年前界首镇镇区示意图”显示,当时有陈西楼杂货店、德生昌药店、韩家灰竹店、毛天昌布店、文星阁茶食店、裕泰恒钱庄、天宝银楼、周公兴酒店、回民饭店等工商业店铺,这里只举例一二。
毛天昌布店
位于今界首镇北大街52号,该建筑始建于清末,是高邮人毛树滋当年在界首镇北大街创建的家业,占地面积共.3平方米。天昌布庄因为生意兴隆,买卖越做越大,在当时甚至有人称界首北大街为“毛家大街”。界首家业在毛树滋之子毛锦章手中经过扩建、维护,建成了如今的环形大楼。布店坐东朝西,最西边是布店门面,中间有封闭式天井,屋顶有天窗。后面是仓库和卧室,布店二楼经营高档布料。因当时毛氏家族是界首镇工商界代表人物,二楼又兼有客栈的作用,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军官黄伯韬等将领以及战役胜利后我军的粟裕将军均在此店榻过。布店老板毛树滋曾跟随商会到欧洲做过布匹生意,在此次经历中,他见识了纷繁的西洋文化,因此毛天昌布店也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毛天昌布店这一建筑是里下河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代表,晚清时期的中西结合建筑样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元兴当铺
位于今界首镇林家街6号至10号,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高邮城里的马姓商人投资建设并经营,典当范围广、交易量大,当时在高邮、宝应、金湖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当铺占地面积平方米,南北长29米,东西宽16.9米,现存房屋16间。在北伐战争战乱时期,该处房产因遭匪徒哄抢和焚烧而造成严重破坏。部分房屋在解放初工业化时期被拆除,并改建成米厂(后改造成沿街门面店)。“文革”期间又遭破坏,现存遗迹已不完整。整个当铺遗址建筑为清代建筑的代表、典当行业的活化石,在里下河地区保存如此完整的不多。它的发现对研究清代建筑,特别是典当行业的建筑格局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名人故居
界首作为千年古镇,自古文化昌隆,涌现出了一批批志士人杰,如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曹祖宁、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李舜英、著名农业专家陈家驹、氢弹研究专家陈茂林、探矿功臣李遐昌、翻译家陆永昌、雷达研究专家蒋守先等,他们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在界首的生活与学习经历是界首发展前行的宝贵财富。由于种种原因,留存下来的界首当地名人故居并不多,目前保存较好的仅有陈茂林和李遐昌的故居。
陈茂林故居
位于界首镇曹大场巷8号、9号,这是一处建于民国初期的居民建筑,占地面积.75平方米,目前保存完好。陈茂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是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陈茂林先生于年7月生于高邮市界首镇,先后就读于界首中学、高邮中学和扬州中学,年由扬州中学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经过六年的学习,年被分配至青海高原核武器研究基地工作。因为工作的保密需要,几十年来,他一直辗转于深山峡谷和戈壁草原之中,为祖国的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遐昌故居
位于界首镇里仁巷6—8号,这是一处建于民国时期的居民住宅,房屋占地面积.27平方米。南北长21.3米,东西宽16米,现存房屋16间,由南向北分为三进,第一、二进保存完好,第三进于数十年前遇火灾烧毁。李遐昌先生生于年8月,年人高邮县中学读书,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西北地址勘探局工作,任西北地勘局总工程师。几十年来,他常年在崇山峻岭之中工作,他曾亲自带队找到过多处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矿藏。李遐昌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为开发大西北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冶金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水利设施遗址
如今的界首镇紧邻高邮湖,位于高邮湖东岸,京杭运河在其中间穿流而过。古时候,界首便西临大湖,这座湖在历史上被称为津湖。津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末期,高邮湖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古泄湖浅洼平原,局部浅洼地段也已形成湖泊。目前能见诸文字的有樊良湖、津湖,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淮水注》记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路线是“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良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两湖”;唐代徐坚《初学记》亦记载:山阳郡有樊良、射阳湖、津湖。由文字记载可知,春秋时期高邮湖地区至少已经形成了樊良湖和津湖二湖。宋代末年界首镇形成之后,它西边的大湖又曾被称为“界首湖”。元明时期又因津湖与清水湖、氾光湖、洒火湖汇聚成了一个整体,所以民间又称“宝应湖”。明代洪武年间,京杭运河不再从高邮湖穿过,而是在湖西岸建堤,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京杭运河高邮段。直至明朝万历年间,高邮湖地区的各个独立小湖汇聚成一湖后,津湖才最终消失。伴随着高邮湖地区的数千年历史变迁,界首一直坚守故地,与湖为伴,以水养镇,这也注定了界首的发展与水产生了不解之缘。如今的界首镇虽然旧貌换了新颜,但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历史较为悠久的水文水利遗址,如子婴闸、界首小闸。界首京杭大运河码头等。
子婴闸
位于界首镇北,高宝两县市交界处。迭梁式闸门,条石结构,是古代淮河入海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运河古道上重要的水利工程。现在闸身长13.50米,孔径上宽3.59米,下宽3.29米,高5.40米,闸底高程3.27米,设计流量为20立方米/秒。相传秦始皇时,身为嫡长孙的嬴子婴为改善江淮里下河地区的水利条件,发动民众开沟引邗沟水东流入海,故而此沟被定名为子婴沟,后又改称“子婴河”。明万历二十四年(),河臣潘季驯于子婴河西首建闸,成为现在子婴闸的前身。到了清代,高、宝湖及里运河成了洪水走廊,为了使湖水水位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子婴闸又改闸建坝。康熙二十年(),靳辅又开工建设宝应子婴沟、高邮永平港、南关、八里铺、柏家墩、江都鳅鱼口等六个减水坝。其中子婴坝有3孔,每孔宽2丈(6.4米),孔与孔之间的墩子(矶心)有两个,各宽1丈。当湖水水位增高时,通过减水坝湖水能自动泄入里下河入海,不使运河堤岸受损,以确保漕运安全。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路经高邮,宿南门大坝,沿运河查勘水情,见到里下河受灾的原因是减水坝泄水所致。康熙深知高邮所属的江淮地区是整个清王朝的粮仓,而连年的水灾致使江淮地区粮食大幅减产,这给朝廷敲响警钟。为了使里下河地区粮食增产,增加朝廷贡粮,他下令关闭高邮向北运河堤岸上所有减水坝,这当中也包括子婴坝。后来,为了子婴沟沿线农业灌溉需要,乾隆四年()清政府在子婴坝的南北两端分别建了泄水闸,即子婴南闸和子婴北闸。光绪十六年()将二闸合二为一,即今天的子婴闸,管理关系隶属宝应县。新中国成立后,年6月,交高邮县管理。年4月改建(闸门处有水泥浮雕文字印记)。子婴闸是古代淮河入海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里运河古道上的重要水利设施,至今仍然发挥着引水、排水、灌溉的功能。
京杭运河大码头
位于界首京杭运河东堤,正对镇中心的东西大街甓湖路,大码头原是京杭大运河界首镇的来往船舶以及去往高邮湖的摆渡船停靠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追溯历史,大码头至少在明代便已建成。后来在大码头北不远处建造了新的轮船码头,大码头客货流量骤减,渐渐衰落。但运河摆渡船依旧在此处靠泊。界首大码头作为农耕时代一代代界首人远游的送行之处,承载了祖祖辈辈数不尽的相思之情。他与界首驿一并成为了界首文化中的“灞桥”’,为界首乡邦文化注入了新的注脚。
界首小闸
位于界首镇大运河东堤,始建于年。小闸承载着界首运东地区数千亩农田的灌溉任务。界首小闸全部由块石建成,建闸初期,当地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在东侧闸口两边分别放置石狮一只,后由于淮江公路拓宽,一对石狮被移至镇政府院内保管,至今仍在。界首小闸至今保存完好,并且还在发挥着它的水利功能,小闸的建筑遗存对研究里下河地区的水文水利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年被高邮市文化部门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界首民歌
界首镇是高邮西北乡高邮民歌的发源地,界首民歌有码头工人号子、秧田小调、湖滨情歌、儿歌等,曲调优美,风格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特色。3年界首镇政府曾举办江苏界首茶干节,茶干节由中央电视台郎永淳主持,阎维文、杨钰莹、李琼和前线歌舞团等都献上了精彩的歌舞,界首当地的打莲湘等地方节目也得到了同台演出,并博得与会艺术家们的好评。此次界首茶干节作为乡镇层面自主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开了乡镇之先河。
千年古镇谱新篇
如今的界首,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界首镇发展腾飞的基础便是农业的发展,据镇政府公开资料显示,全镇农村灰色道路、机耕路、硬质化灌排渠道以及灌排泵站等农业基础设施已全部到位。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共改良土壤4万多亩,已建成国家级标准农田示范区。当地政府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镇先后规划建设了0亩养殖示范园、0亩的农业生态种植观光园和0亩的绿色蔬菜示范园。如连标葡萄园、天娇生态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已成为生态观光农业中的代表。全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为出发点,以优质、高效、生态为落脚点,以农业基地化、园区化、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为目标,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发展,促进高效设施农业由生产型向旅游观光型转变。现在的界首在农业的道路上已经闯出了新的天地。
在界首镇区的东边,还有一片规划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工业集中区,目前工业集中区已经开发近百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近三十家。界首镇政府为了优化工业集中区的区位条件,先后实施了甓湖路东接线工程和盂陵北路(东外环)工程,实现了工业集中区与京沪高速公路界首互交道口、运河港口、省道以及省道的全方位相连接。这极大方便了入园企业的原材料与货物进出,有力地拓展了集中区的发展空间。界首镇自来水厂是高邮市北部四乡镇的集中供水区,日供水能力上万吨,能够很好地满足集中区内企业的用水需求。集中区的用电均来自华东电网,电力公司对入园企业实行分时供电价格优惠,严格执行江苏省统一电价,确保无价外收费,并承诺对重点投资项目确保全年天以上正常供电。集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前来界首投资和创业的客商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界首镇工业集中区是高邮市市域环路产业带和板块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级高邮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配套区,如今的集中区已发展成为高邮市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古代,界首镇因西邻高邮湖和京杭运河,交通非常发达,是南北要衢。如今的界首亦是如此,镇西有京杭运河和老淮江公路南北依镇而过,镇东有京沪高速和新省道南北依镇而建。此外,年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也经过界首镇东,该铁路线计划在界首镇设高铁站,称高邮北站。建成后的高邮北站将成为高邮北部的交通枢纽,方便了高邮北部、金湖、兴化和宝应南部等地群众的出行,届时界首镇将零距离迈入高铁时代。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将加速界首镇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为界首经济的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
在不断打造经济硬实力的同时,界首镇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界首镇作为扬州京杭大运河段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三城四镇”之一,全镇上下借着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文化春风,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保护和展示工程,积极推进运河码头遗址公园建设,重点修缮界首驿驿丞宅、大清邮局、明清南大街等文物点,着手打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茶干制作技艺传承馆”,并加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创建力度,迈上特色化发展之路。
界首镇按照挖掘自身文化特色的古镇保护总体思路,确定老镇区保护框架。从年起,全镇开始系统编制并形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古镇保护专项规划、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民居修缮规划等较为完整的古镇保护规划体系。古镇保护规划体系完成后,首先选择石板街、太平街历史街区作为试点区域,按照“修旧如旧、情景再现”的原则,实施了街巷翻建、设施配套、沿街风貌整治、文物建筑整修、居民搬迁等工作,先后完成了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寡妇圩遇难同胞纪念地、护国寺等文保单位的整修并对外开放,使老镇区新旧建筑、街景风貌协调一致。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展馆自年4月建成开放以来,已被命名为扬州市廉政教育基地,吸引了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年界首镇又新建了界首民俗馆和界首茶干非遗展览馆,两馆的建设将进一步拉动界首镇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界首镇利用西邻高邮湖的生态环境优势,开工建设了高邮湖界首芦苇荡湿地公园,公园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平方公里。年12月19日,经江苏省旅游局和扬州市人民政府的批准,高邮湖界首芦苇荡湿地公园正式成为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界首全镇所倡导实施的生态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农业观光产业,必将成为全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物换星移,转身已过千年,走在界首的老街上,这青砖黛瓦、古巷小楼一切如故,似乎正在诉说着他过往的繁华;亦或是在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界首人不要忘本,要守住祖先所创造的荣光。而如今的界首人亦不负古人的厚望,这座美丽而开放的千年古镇,在历尽沧桑之后,正沐浴着新时代新发展的晨曦大步前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勇敢,他们正用智慧的双手建设着属于他们的新界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shouzx.com/jssms/5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