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打渔村神奇往事真正的ldquo摇

发布时间:2020-10-10 22:02:49 
几千斤的龙船划上岸、斤的巨石随身带……本视频将告诉了你一个绝对不仅仅有“摇鸟排”的神奇打渔村!打渔村往事

打渔村摇鸟排

  打渔村紧靠湘江故道旁,离渡头江桥约一千米,北渠在打渔村后,说起“摇鸟排”,兴安人都知道,兴安人有句话:“打渔村摇鸟排”,究竟是怎么回事,得去打渔村走走。骑上单车过渡头江桥,来到打渔村。老一辈的打渔村人都知道,打渔村原址在兴安县师范后门和大会室一带,打渔村先祖有一年在高处望打渔村,涨再大的水,此处从没被淹,浮在水面似只大船。有一天,村中先祖在飞来石遇见一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开门见山地说:“七星拱月七星堆,堆中有塘必打渔,文曲仙星助后辈,放排拿鱼盛后世。”   我奶奶叫文满妹,是打渔村人,死了快二十多年,我也算半个打渔村人。   杨世成今年66岁,是打渔村老村长,现任村委书记,来到打渔村,老村长正在祠堂烧香。我说:“老表好,来打渔村了解一些以前发生的事。”老村长说:“好啊,放鸟拿鱼在当年可有名啦!就说这事。”“你舅爹爹是荣秋的亲爹爹,外号叫‘老未’,他一天可钓十多条鲤鱼,一条就有十多斤。记得有一年,你舅爹爹钓了一条大鲤鱼有三十多斤,在村里摆了二桌,水酒喝了三十斤!哈哈,一根钓竿养全家就是你舅爹爹。”我和小满听了啧啧称奇。我说:“这江里真有那么多鱼,真有吗?”老村长接着说:“当然是真的,以前鱼多,随便转一圈,就搞好几斤鱼,现在鱼少了,唉!”老村长接着说:“张老福一个麻罩拿鱼也能养家人。他爱用麻罩罩鱼,还撒网捕鱼。麻罩是用竹子做的,从上往下罩在江里搞鱼,张老福一天也可以拿好几十斤鱼。打渔村的人拿鱼去街上卖,鱼卖完就买粮食回来吃,打渔村一人拿鱼养全家,就是这么来的。”文荣丰说:“老表,我今年70岁,和你是同辈,你父亲他们有九子妹,七兄弟两个女,打渔村以前有大事、小事,你们刘家都来打渔村喝酒。你舅爹爹喜欢拿鱼打鸟,以前拿鸟枪出去打鸟,经常能打野鸡回来。你舅爹爹涨大水时喜欢用渔枪射鱼,渔枪用长竹做的,用刀把竹削成细长尖利的枪尖。涨大水他守在漏水口,做个鱼媒引鱼上钩。鱼一来,他用鱼枪刺鱼,能百刺百中,这绝活只有他一人能做到。我喜欢撑鸟排带鸬鹚去江边捉沙鳘,鸬鹚抓的沙鳖有半斤重,我拿到街上去卖,没人买,只好自己拿回家蒸着吃。哈哈,现在沙鳖要百多块一斤。”

我问:“老表,沙鳖最大有多重?”

文荣丰说:“沙鳖最大半斤,三爪是鳖,四爪是团鱼。团鱼大的有好几斤,沙鳖和团鱼是同一类,长得很像。”

  杨世成为人忠厚、豪爽热情,对村里大小事情都有研究,是个村里通。   文荣丰性情开朗、爱开玩笑,对村里的老事了解透彻。杨世成和文华柱

  村里69岁的文华仁说:“以前我们村打渔要过界,过界打鱼要经过同意才能去打鱼。”

我说:“老表,竟然还有这种事。”

文华仁说:“当然啦!以前打渔村放排拿鱼,鸟排上都有鸬鹚鸟,这鸟拿鱼厉害。鸟排方便又轻巧,我年轻时撑排从南渠过灵河到金石、华江、灵川拿过鱼,还到界首、全州去打渔。”

“溶江镇属兴安县管,过溶江不久就到灵川界,想要过灵川县打渔,必须要经灵川人同意才能过界。北下界首快到全州县境内,就要经全州人同意才行。五十年代打渔都是私人打渔,六十年代放排拿鱼就归队里管了。”

文华仁说:“78年打渔村集体打渔结束,放排打鱼又属私人了。前年,村里最后几只鸬鹚也卖了。”

文荣丰说:“打渔村家家户户都养有鸬鹚,这鸟通人性,和打渔的主人有感情。鸬鹚很腥,渔家来客人,我们都会把鸬鹚拴江边排上。鸬鹚死后,渔家都会把它埋了。鸬鹚是打鱼人的功臣,现在想起摇鸟排那景象,还回味无穷。”

我笑说:“打渔村还真是打渔村,果然有名堂。哈哈,兴安的‘摇鸟排’就是源于打渔村吧?”

  老村长接着说:“听我爹爹讲,打渔村在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二十张鸟排在江上拿鱼。我五岁懂事的时候,记得有五十多张鸟排拿鱼,当年村里最多有六十来个鸬鹚鸟,村里最多的人养有九只鸬鹚。”老村长接着说:“老一辈的都记得,旧社会排上放盏马灯,用火油点燃,晚上撑排在江上拿鱼。我们村很多人都喜欢用喇叭籫拿鱼,喇叭籫用上好老竹做的,剖竹篾编织成口宽、中间大、尾小的簪,大小鱼仔通杀。”老村长点了口烟,抽了几囗说:“还有种籫叫定籫,长一米多,固定放在出水口等鱼进籫。”我说:“这籫我小时候见过,用竹片做的,长一米多,每块竹片有间隔,记得宽有一米多这样。就在乌龟石上面的洲子上,籫旁还有个用稻草搭的房子,是守鱼的吧?”72岁的常连发说:“是的,我们村以前还有大凉籫,三米多宽,丈把长,72年涨了一场大水,打渔村冲毁了很多渔具,这籫也消失了。”“真可惜啊!这是打渔村最大的籫了,可惜可惜。”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打渔村放排拿鱼的壮观场景已不存在,村里只剩几张排,江里的鱼也没以前那么多,这也许是时代的遗憾。   打渔村最后几只鸬鹚,此照拍摄于年2月12日。   这座老房子里面有个小酒坊,酒坊门囗有条一米多宽的渠沟。文华柱说:“这条渠沟,以前有丈把宽,在这还可摇鸟排,在前方百多米处有条小河,小河处有一码头。”我说:“老表,这个码头叫陡吧,是北渠的晒禾陡吧?”文华柱摸摸脑袋说:“好像是的,鸟排在码头可打转,渠沟下平地处,原有七个大土堆,就是‘七星伴月’的原址,现只剩一个土堆。打渔村从没种过田,70年代,村里都种小菜(青菜)卖。”   打渔村以前的碾米坊。   老村长说:“以前放排拿鱼,鸟排上都有好几只渔公鸟,拿鱼的时候,人们都‘哦嗨哦嗨’地大喊,人站在鸟排上举着鱼篙,浑身使劲的摇鸟排,把鸬鹚赶下水去拿鱼。鸬鹚嘴长似鸭嘴,脖子上有个袋袋,鸬鹚跳进江里,一次能抓好几条鱼。”我哈哈大笑,这就是打渔村摇鸟排啊!我说:“老表,这鸬鹚脖子上有个装鱼的袋装吧,袋袋上套了根绳子?”老村长回答:“有些人用草扎、有些人用布和麻绳,打渔的人把大鱼和好鱼从鸬鹚脖袋从嘴里拿出来放进鱼篓,把小点不好的鱼喂鸬鹚吃。”   村里老者在维修鸟排。   兴安大多数人都知道,打渔村有很多卖牛专业户。   村中物事一路随拍。   文荣献今年73岁,打渔村最后一个养鸬鹚的打渔人,此片拍摄于年2月24日,现打渔村再无鸬鹚。打渔村扒龙船   自农历五月初一起,民间就有“迎水神”的习俗。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船到江边河岸赛龙船,途中都有居民烧香礼拜、鸣炮迎接、祭祀参拜,以示迎接龙王水神。俗话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称为“接龙船”,初十“送水神”,举行“谢江”仪式。各地民风习俗不同,有“正端午”、“大端午”扒龙船赛事。   祠堂内的龙船,此照拍摄于年2月12日午后。   年6月3号下午3点半,和满兄弟骑着单车去打渔村看打渔村龙船队练习。来到江边,龙船队小组组长文能贵见我们在拍片,上前来打招呼。我说:“老表,打渔村有深厚的文化,我们想多多了解。”文能贵说:“这是好事,我们一定支持,我马上叫人去找老村长杨世成这个村里通。”   老村长带我们来到祠堂说:“这个青龙龙头在祠堂摆放已有三十年了,是麦源村木匠师傅王陆久做的。打渔村扒龙船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以前龙船龙头上由村中年长者指挥,长者手拿前进旗指引方向,龙船中间有打号鼓的鼓手。扒龙船的人听鼓声和看旗号扒船,中间打鼓两边扒,二十四个扒船手,还有一个撑舵的。旧社会扒龙船打鼓的对面,还有个敲铜锣的锣手。”我心想:这可能是兴安县最传统的扒龙船。   文华柱是打渔村龙船文化小组组长。村里人都说,没有文华柱这个热心负责的人来管事,打渔村扒龙船这事就不好做。   打渔村龙船队在湘江故道训练,准备去龙胜瑶族自治县参加扒龙船比赛。   艰辛的付出——汗水伴着江水。   村里的小鼓手,瞧这干劲,长大了又是一把好手。   “以前扒龙船要放铁炮,铁炮都是铁匠师傅做的”。老村长说,“村里杨世有就做过铁炮。”68岁的杨世有说:“放铁炮是扒龙船的号令。铁炮用生铁铸造,下小上大样子像个奖杯,下面有个底板。炮膛里塞硝药(炮膛上口径7毫米,下口径12毫米),底部有个引火囗。点铁炮有的用香点,有的用铁夹夹炭火点。铁炮3个为一排,3排9个铁炮,炮声如雷,好几里之外都能听见。”我听着大笑:“奇妙,哈哈,一炮三响啊!我小时候见过放铁炮,在分水塘。”48岁的文能贵说:“对,就是85年那一次。兴安县首届扒龙船比赛,当时参赛共8个队,界首镇、兴安镇、溶江镇、分水塘、麦源村、南陡口、分水塘和打渔村。”

常连发

  常连发(其兄弟常连江曾任兴安县县长,打渔村人,善饮),今年72岁,花桥大队老支书,打渔村后勤部长,为人开朗、性格豪爽。我说:“前辈,打渔村以前扒龙船吃什么?”常连发说:“打渔村扒龙船有吃龙船饭的习俗,这是祖上定下来的规矩,让村里人团结奋进。50年代到70年代村里穷,扒龙船都在自己家吃,比赛都穿自己的衣服。现在条件好了,扒龙船比赛,村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吃有喝,还有比赛的衣服穿,现在打渔村每年村里都有龙船饭吃。”

老村长接着说:“以前扒老船比现在干劲大多了,我们村扒烂了五条龙船。”

我问:“以前,龙船用什么做的?”

老村长说:“用枞树、樟树做,以前龙船有15米长,记得有一年比赛,分水塘和打渔村,在江上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拼着老命扒,龙船都扒到了岸上,两个队都还浑身使动的扒着龙船!岸两旁站满了看扒龙船的人,人们都拍着手大喊‘加油、加油’,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

  文能贵说:“打渔村扒龙船参加过几次大赛,93年湖南全国扒龙船比赛,广西桂林地区有二十几个队参加,兴安打渔村参加了米龙船赛得了第三名。年广西全国农民龙船赛,在广西河池市举办,全国有六十个队参赛,米、米赛,打渔村都得了第八名。年广西桂林龙船赛在广西龙胜举办,二十七个队参赛,打渔村得第二名。”   村中搞了几桌酒席,杨世成说:“老表,今晚就别走了,一起喝几杯,我以前写过一段话你听听——秦王修起大天平,海洋河水两边分,北渠流往湖南去,南渠流往到桂林。”我说:“写得好老表,配你一句——打渔村中打渔人,南北两渠有底蕴,南上桂林去打渔,北下全州打大鱼。”众人围着炭盆饮酒大笑。   打渔村前靠湘江故道旁原有白马庙一座(位置大概是打渔村现在的文化活动室),已毁。

更古老的白马庙原址则是在湘江对岸灵渠公园的“蚂拐亭”。庙内供奉一白马,白马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坐骑,因白马救将军而修。以前白马庙香火旺盛,求吉祭拜的人很多,也算是灵渠公园内的一道景观。

  兴安视界老井、小满在打渔村和村里的热心人合影留念,感谢他们提供这么好的素材奉献给大家。打渔村轶事   年6月15号傍晚6点半,一个人骑着单车来到打渔村,总觉得村里还有许多故事值得探寻。   杨世成老婆善饮,为人仗义豪情。她说:“我们家老头子他父母死得早,他十六岁就在村里当干部,办事尽职尽责,这个家能有今天,就是这老头子撑起的!老表,看你在村里骑车到处转,到家门口啦喊你几声没听到,今晚酸笋煮鱼仔,一起喝几杯!”   老村长和文荣丰在打渔村“文氏祠堂”大门口叙述打渔村往事。   老村长说:“清朝村里有个姓文的,好像是光绪、道光年的。这人高有一米八以上,力大无比,常搂一青条石去观音阁大树下乘凉。条石重四五百斤,这人从村里一手搂着条石能走好几百米。”我说:“老表,这事是真的?”老村长说:“当然是真的,难道我哄你这个‘记者’啊!”我说:“老表,涨大水怎么过江?”老村长说:“扎双排渡江,要水性好的和技术好的撑鸟排。撑排要两人,排前一人,排后一人,两人要相互配合,技术要过硬。涨水过江,排上最多坐五到六人。”我问老村长和文华柱:“水性到底有多好呢?”文华柱说:“我爸爸文荣树,当年潜水可潜到江里十多米深。你舅爹爹潜水也很厉害,他们潜水时嘴里咬口茶,能在水里呆两到三分钟,在水里还能双手摸鱼,捉团鱼。”“不得了、不得了,现在村里还有这样的人,真叫奇人啦!”

文荣丰说:“我当过公社民兵营长。四清后,65年,公社武装部在支灵水库(现在乐满地的灵湖水库)举办游泳友谊赛,县里去了好多人比赛,男、女都有。打渔村杨世才,常建荣、常建民和我都去参加了。”

我问:“老表,比赛可有奖?”

文荣丰说:“这事都好几十年了,老表,人老了,有些事记不清楚啦!我比你大几十岁,还叫你老表,哈哈!”

我呵呵笑着:“这辈份够大呀,以后按年龄叫。”

老村长接着说:“村里很多老人不在了,有些事我们也不知道。57年修支灵水库,60年支灵水库沉了一架船。这船是木船,长十二米,宽一米五,是用来拉泥巴修水库的。县里来打渔村要人去捞船,村里文荣树、文荣盛、文修云、常有章四人去捞船。县里给捞船的人,每人四瓶三花酒做报酬。”老村长抽了口烟,想了片刻说:“十二月天冷风大,水深的地方有二十五米,每人带着箩筐绳(棕绳)去找船。第一个下水找船的是文荣树,水太深,水里黑黑的一片,能见度很低,文荣树没找着船。第二个下水找船的是常有章,后面跟着文修云。常有章找着船,和文修云一起,用箩筐绳把沉船拴紧后浮出水面。常有章上岸后吐了两囗血,回家休养几天就好了。”我问:“老表,天这么冷,他们怎么潜水下去找船,找沉船花了多少时间”。老村长说:“打觅子下水,先咬囗茶,然后下水去找船。浮出水面上岸后喝囗酒,在岸边被风处烤大火。捞沉船一共用了两天,这事当年县里有很多人都晓得。”打渔村应该还有很多往事值得挖掘,有时间要多来。   在老村长家吃过晚饭,来到打渔村球场,村里正在开会,拍照一张做个留念。   骑着单车一摇三晃,夜路昏暗,渡头江桥一带竟然没有路灯。喝了几杯酒骑着单车过桥,心里有点忐忑。来到桥中心,观望湘江,仿佛听到渔歌四起、渔火照亮整个江面……这就是当年的渡头唱晚吧!

《兴安视界》原创,兴安县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shouzx.com/jssms/5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